今天是:
站内搜索:
紫阳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县政协学文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644    更新时间:2013/10/12

 

紫阳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围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5月份开始先后召开部分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座谈会,与主管部门领导班子和长期从事文化旅游工作者进行座谈,到境内外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  

(一)现状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把握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截止2012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亿多元,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围绕“茶、歌、道、硒”文化资源,“道教养生文化园”、“富硒茶文化产业园”、“汉水风情园”的“三园”核心景区景点正在快速建设中。初步形成了以“茶山风情园、富硒茶观光园”为核心,茶叶主产镇为依托的休闲旅游线路。以“茶歌紫阳,汉江画廊”为旅游形象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服务体系建设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工作。2012年,接待游客1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已逐步呈现出新型产业的气象。  

    (二) 优势

    相对于周边县区而言,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

    1.区位优势          

    我县位于汉水上游,秦岭以南,大巴山北麓,与本市汉滨区、汉阴县、岚皋县、汉中市镇巴县、四川省万源市、重庆市城口县相邻。随着十天、包茂高速公路、襄渝铁路复线的开通和西康铁路复线、安康机场的加速建设、重庆巫溪至岚皋旅游道路建设的实施,大大缩短了紫阳与武汉、西安、兰州、重庆等大城市的距离,形成了与武汉、西安、重庆半日经济圈,搭建起与关中—天水、成渝两大经济圈的旅游客源地桥梁,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域优势。

   2、资源优势

紫阳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资源类型多样、组合性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物质性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相互并存。尤其是茶文化、民歌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古朴浓郁、特色鲜明。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唐朝时期就成为贡茶产地,现为中国驰名商标,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紫阳民歌魅力独具,现存原生态民歌5000余首,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以紫阳民歌为题材的全国首部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五项大奖;紫阳是全国少数以道号命名的县,“悟道紫阳”,承载厚重;更有西北最大的人工湖——瀛湖,是逍遥亲水的理想之地,具备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3、发展机遇

    从发展战略上看,“十二、五”时期,中省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发展。陕、川、甘三省十八市将携手发展旅游,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把秦巴山水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旅游经济增长带。按照市政府“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提升中心城”的安康旅游发展思路,地处秦巴汉水腹地的紫阳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自然禀赋,具备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县的优势。

    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1、历史文化遗存缺乏优势,呈现“小、少、散”的特点,不具备打造人文大景观的基础。

2、自然禀赋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奇、特、秀、美”的优势,定位仅限于山水民俗风情游,也不具备打造大景点的条件。

    3、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的问题,对人文和自然资源的定位不够准确,从一定层面影响了决策方向和执行力的整合。

4、政策支持系统存在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

1)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存在管理与协调能力滞后的情况;

2)政策配套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3)专业人才奇缺,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规划不尽科学合理,整体规划与旅游产业的打造联系不够紧密;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缺乏涉旅项目,整体上项目支撑不够;

6、因产业结构和规模关系,特色旅游产品依然是“少、小、缺”的状况。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有八万余农村劳力长期外出务工。对于地理条件差、投入产出效率低的种养业已不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产产值在我县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12年为23.4%,二产产值在我县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虽有上升,2012年为44.7%,但工业企业面临矿产资源贫乏、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环保压力,我县的工业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保持紫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基于对县情及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态势的认识,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 旅游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企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企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因此,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紫阳寻求发展潜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早谋划、早起步、早受益,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我县应尽快将旅游产业建设纳入新年度政府重点工作安排部署。要有抓“双创”工作一样的魄力、一样的决心、一样的组织领导模式,聚集民智、民力,集中精力抓旅游产业发展。

为推动紫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必须立足当前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率先完善、包装几条旅游线路投入市场,再不断深化挖潜,做大做强,坚持不懈地实施五到十年,紫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定有新的作为。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 建立机制,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1.成立组织机构。一是建议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县上要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上四大班子一名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旅游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由副县级领导担任各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建设责任人。实行线路、景区景点建设领导责任制,赋予一定的人、财、事权,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建议重组文化旅游局。强化其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运转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议成立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旅游项目建设,搭建招商引资、合资经营以及融资平台,以弥补旅游产业中政府不能融资经营的不足;适时建立旅行社,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建立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管理。

    2、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考核机制。将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一把手”负总责,对景区景点建设每一阶段的重点工作量化、细化分解到各部门、旅游镇,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形成基础设施围绕旅游抓,新农村模式围绕旅游建,整合项目资金围绕旅游投,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做的良好氛围。定期检查考核,以保证工作高效运转,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集中力量打造旅游线路

紫阳的文化旅游产业之所以无法投入运营,是因为没有一个成熟的景点,没有一条成型的线路。严重影响游客的情趣以及与周边县区旅游互动,制约了紫阳旅游的发展。因此,率先规划建设好二、三条成熟线路是当前的工作重点。线路规划中注重彰显山水生态美、新型乡村美、道教文化美、茶山风光美等独特元素,充分体现“茶歌紫阳、汉江画廊”的品牌特质。且线路设计中将游山、玩水、看景有机结合,使游客全面领略山水及景点带来的愉悦。例如:

线路一:游文笔山真人诚信文化园,领略道教文化;观江南商业步行街,购特色产品;体验任何漂流,观赏瓦房古镇及北五省会馆,游览茶山风光,参与篝火晚会。

线路二:自县城乘船沿江而上观汉江风光,游鲢鱼河水上乐园、中坝岛、汉王古镇,观擂鼓台风景。

线路三:游文笔山真人诚信文化园,领略道教文化;游养生谷体验道教养身;观江南商业步行街,购特色产品;观民歌茶艺表演,欣赏民间文化;乘船夜游汉江观山城夜色美景。

同时,要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园、富硒茶观光园及山水资源,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具备发展旅游条件的村,倾力打造“富硒人家”或“茶山美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由专门管理部门出台星级标准,配套优惠政策,各镇组织实施,力争快速见效。让”富硒人家”或“茶山美墅”成为承接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如高桥、联合、洄水、东木等地,打造以消暑纳凉、亲水为目的的自驾游;蒿汉沿线打造以观赏农业园区,农事体验为目的的自驾游;向阳打造以赏茶、品茶、采茶、制茶为目的的体验游等,为自驾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空间。

要加大现有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培育短线市场,加强与周边旅游县区的合作,开通与周边县区的旅游线路,吸引周边县区的短线游客,激活旅游人气。建立与大型旅行社(公司)互惠互利关系,吸引更多的旅行社或大企业大公司组团来紫阳休假、观光、旅游。本着先做小,再做大做强的理念,让旅游业像刚出壳的小鸡一样先活动起来,再争取资金,丰沛羽毛,让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如:深度开发擂鼓台,建设县城民俗步行街,开发水上游乐园等。

    (三)整合人力财力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向上争取支持。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国家和省上争取更多的发展基金和政策倾斜;二是政府投资支持。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重点旅游项目的贴息与补助等。三是高度重视对投资商的支持。政府既要制定吸引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投资旅游产业,又不完全依赖引资,加大资金配套力度,以提振企业投资的信心,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四是部门协力合作。县级各部门按照“全局抓旅游”的要求,立足自身工作职能,以支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为已任,围绕旅游产业在人力、资金、项目、技术、招商等方面紧密配合,共同作为,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扫清障碍。五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为目标,加快干线、景区公路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游客景区可进入性,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交通服务。以文化元素为支撑,突出县域标识标志,建好沿线节点景观,打造旅游景观长廊。加快景区步游道、停车场、供电供水、通讯、厕所的修建和县城旅游客运中心建设,构建完整的旅游体系。

    ()立足地方实际开发旅游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它是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1、尽快抓好旅游线路及每个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尤其要做好建设性详规,提高景区、景点建设的科技含量。

2、重视独特风味富硒食品的开发,尽力保持原汁原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3、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赋予有趣的历史故事,为旅游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4、做活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化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适时邀请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诗人到紫阳采风、笔会,将颂扬紫阳美好河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设计作品编制成文化旅游产品手册和书籍,让紫阳各种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与景区景点充分结合起来,向游客展示紫阳深厚的文化魅力。

5、围绕彰显紫阳道教文化、茶文化、民歌文化、饮食文化的魅力,组织开展文化旅游产品样品征集活动,为研制开发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奠定基础。

6、在县城规划建设特色突出的旅游商业街、美食街、民俗博物馆、茶、道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演艺馆等,让紫阳文化释放出独具魅力的光辉。

    (五)加强人才培养 深化文化旅游内涵  

1.充实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改变人才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吸引人才,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加强从业人员队伍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行业交流、业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整体素质和行业总体服务水平。

3.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要开设旅游专业,定期招收学员,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培养管理、服务、导游人才。

4.发挥民歌汉剧文化研究中心、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作用,组织精兵强将创作汉剧、民歌剧,编创几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示紫阳地域文化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5.大力实施景区品牌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笔山休闲公园和擂鼓台 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鼓励、引导建立茶、歌、道、硒研究协会,经常开展论坛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大茶、歌、道、硒文化及养生文化的挖掘力度,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六) 加大宣传力度 推介旅游产品

    按照“政府建基础、搭平台,企业创品牌、做营销、全民塑形象”的思路,探索建立强势宣传促销和客源市场开拓的工作机制,不断丰富“紫阳特色”品牌内涵。一要确定旅游宣传主题形象定位,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和整体包装,塑造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形象,力争在央视宣传取得突破,在陕西卫视等主流媒体播放旅游宣传片,不断提高紫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利用省、市节庆会展平台,加大媒体广告和在西安、安康等地户外广告投放。根据游客普遍崇尚自然、追求休闲旅游的需求,主动对接旅游市场,重点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名品。三要在公共场所、长途班车、县城公交车、出租车上张贴旅游广告,播放紫阳民歌、旅游宣传片。四要加强对来紫阳游客的宣传,为他们提供旅游宣传印刷品,介绍紫阳文化、地理、物产、风光、名胜。五要牢牢抓住对外交通彻底改善的大好机遇,大力策划乡村体验、山水健身、运动健体类主题活动,举办全县原生态民歌大赛等赛事,力争打造1-2个具有紫阳地域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六要制订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强的旅游营销方案,不断开展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尽快融入西安、重庆、十堰以及周边县区旅游圈,借力发展,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推动紫阳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