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紫阳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委员提案
第88号
标 题: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提案者:邹德宝(东木镇中心学校)
理 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但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职业教育滞后,制约了职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前景。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观念落后。中国目前是高中双轨制,一轨主要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另一轨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目前基本上是终结性教育,社会上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升学的二等教育。全县各个中学都在初三进行分流(有的甚至在初三入学就开始进行),将中考无望的学生动员到职校就读,由此更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2、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去。普遍的现象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从各个中小学抽调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到职校担任教师。但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野路子”很难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
3、专业设置缺陷。有一些学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设置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势必造成专业的老化和学生择业的困难。有一些学校则仓促上马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跟风的做法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只顾当前招进学生,不顾学生今后如何顺利就业,这种全心全意谋求学校“蓬勃发展”的做法,最终适得其反。
4、学生择业困难。首先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力,使部分职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热门”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供需严重脱节。其次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中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三是职业教育与市场相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实习和培训方面无法与企业相挂钩。
建 议:
1、办学形式灵活化。农村职校在办学形式上可实行“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之路。
2、专业设置市场化。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道路。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建立起适合“立足本地、面向市场”的专业体系。
3、实践教学技能化。农村职校应加强三个基地建设。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需要;二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主战场;三是利用当地优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4、招生就业一体化。在招生就业上要系统念好“招、留、输”三字经。“招”要招得来,“留”要留得住,“输”要输得出,形成一条龙、一体化。招生是前提,招生宣传不但要宣传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关键要宣传往届毕业生的成才典范,可请他们返校现身说法。就业是关键,一是建立人才需要“信息库”,通过考察人才市场,获得人才需求信息,同企业签订用人合同,确定专业和招生对象,走“订单”办学之路;二是对毕业生的专业、兴趣、特长、就业趋向等方面进行整理,建立“毕业生档案库”;三是认真开好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要敬业爱岗,不拘一格乐就业。同时,做好“一跟踪”,对已上岗和输出的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总之,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极大地促进职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住学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解决当前农村中学辍学率偏高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审查意见:请县教育局办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