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林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围绕蚕桑产业的兴桑养蚕、蚕茧收购和缫丝加工环节,深入到瓦庙、斑桃、高滩、汉王、双安5乡镇所辖10村、50户农户和县缫丝厂、县银羽公司及其部分收烘点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入户走访、查阅相关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现将调查情况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概 况
紫阳兴桑养蚕源于西周、兴于唐代、盛于明清,素有蚕乡之美称。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先后被争取列为陕西省蚕桑基地县和全国优质茧丝主产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经过全县人民同心协力的艰苦创业,使全县蚕业有了长足发展。一是桑园规模已达10万余亩,年发种量最多时达68636张。蚕桑产业覆盖了全县25个乡镇、212个村、2083个村民组、52276户农户和70%的农业人口。经过抓科学兴桑养蚕的适用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了种养水平,最高年份产茧达2022吨,产值3033万元,平均张产达35公斤。1997年,经过体制改革,组建了县银羽蚕桑产业有限公司,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雏形。这次调查的5个乡镇辖39个村,282个村民小组,15777户农户,农业人口62818人。止2003年底,有桑园29306亩。农户中有11423户养蚕,全年养蚕14865张,产茧502490公斤,产值5728386元,户均养蚕1.3张,平均张产33.8公斤。养蚕户户均501.47元,人均126.65元。调查过程中,在5镇10村中随机选择了50户蚕农,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50户中人口247人,劳力136人,共有桑园121.1亩,今年养蚕151.1张,产茧5386公斤,张产35.6公斤,养蚕收入87806元,张收入581元。户均养蚕收入1756.12元,人均355.48元。养蚕收入占农户年总收入的10.5%。
二、问 题 近几届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直把蚕桑产业放在主导地位,但从我们这次调查的情况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的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蚕桑资源萎缩 据年报统计,全县1999年末实有桑园面积86050亩,全年发种63834张,产茧1862吨;2003年全县实有桑园106291亩,全年发种55380张,产茧1896吨;2004年年末实有桑园107175亩,全年发种54463张,产茧2022吨;今年预测年末桑园面积65222亩,发种51092张,产茧1800吨。从以上四组数据看,桑园面积最多、产茧量最多是2004年。 2004年7月,经市林业局统一安排部署,县林业部门对全县桑树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普查结果,全县实有桑园面积为65222亩,比2003年底年报减少41069亩,减幅为38.6%。2005年年发种量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比2003年下降8.6%,比2004年下降7.1%。从我们所调查的五个乡镇看,2003年共有桑园面积29306亩,2004年26482亩,2005年25082亩,分别比上一年减少9.6%、5.3%。五乡镇2003年实际发种14865张,2004年14024张,2005年13385张,分别比上一年减少5.6%、4.5%。 (二)桑园管理滞后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去年我县桑树修枝短梢面积46000亩,占总面积107175亩的42.9%;刷白面积25000亩,占总面积的23.3%;锄草面积52100亩,占总面积的48.6%;施肥面积13000亩,占总面积的12.1%。所调查的50户,2004年38户对桑树进行了刷白,29户进行了追肥,15户知道要对桑树进行喷药灭虫,分别占76%、58%、30%。调查中,我们所看到的桑园中,赤锈病、白粉病、萎缩病都有不程度的发生,农户对此没采取任何措施。 (三)蚕种市场混乱 蚕种市场混乱主要表现,一是紫阳全县蚕种统一价每张种29元,而邻近周边地区蚕种价格每张要低5元左右,当地蚕农愿意买邻近地区蚕种而不买当地蚕种。二是近几年来,县上将发蚕种计划完成情况列入对乡镇年终考核项目之一,计划到乡镇后,乡镇则将计划数尽数落实到乡(镇)村干部头上,结果蚕种发放不完,乡(镇)村干部只有自己掏腰包赔钱,也有的干部为了自己少赔几个,趁早降低价格卖出去。高滩镇大坝村过去是蚕桑基地村,过去养蚕量曾达到1280张。去年镇上下达了780张任务,实际只发了680张,还剩100张,村上请人付工资搞共育,本想养到三眠再出售,可是过了三眠还是没人喂,送人都不要,导致村上一次损失4000多元。汉王镇自2003年以来,年年发生烂种(发不出去),2003年计划3043张,烂种283张;2004年计划2454张,烂种216张;2005年计划2880张,烂种250张。 (四)蚕茧收购无序 在蚕茧收烘环节,全县共有收烘点50个,其中个体2个。由于蚕茧这个产品比较特殊,收烘时间较短而且相对集中。近几年来,每到蚕茧收购季节,茧贩子“应运而生”,在乡村异常活跃,有的在路边守候拦截收购,也有的直接到农户家中把不到下蔟时间的毛脚茧提早收到手里。而收烘点在蚕茧上市时公布的价格较高,进入大量上市时价格一般,到收购快近尾声时,又提高价格,以抢购更多的货源。高滩银羽分公司在原白鹤、大坝、绕溪、广城、高滩设有五个收烘点,2005年共收购14万余公斤鲜茧,而当地一个个体收烘点就收购鲜茧10.5万余公斤。除此之外,当地一些信息比较灵通的蚕农,得知邻近地区茧价高于当地价格时,宁愿多走几十里路,将蚕茧卖给了周边收烘点。 (五)科技含量低 农户养蚕同其它任何产业一样,也具有较大风险,从桑园的培植管理到蚕室、蚕具建设及养殖的全过程都有较强科学技术要求,如果某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就会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甚至颗粒无收,也有的蚕农一年绝收,连续几年都喂不成。近几年,县乡镇业务部门也搞了培训,但通常都是在发种前后召开一个会议,由技术人员讲上三两个小时,等散会后回到家里,大部分要点也都忘了。今年秋蚕喂养时期,正处于高温多湿气候,一些农户由于预防和管理技术不到位,脓病、僵病在一些地方普遍发生,不仅影响了当年的蚕茧产量,继而影响了蚕农后续发展的积极性。
三、成 因 (一)鲜茧收购价格偏低 从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看,据中国蚕业信息网《蚕业信息》2004年1、2期报道,自2003年7月下旬以后国际茧丝绸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机,价格大幅回升。到2003年10月底,干茧达到5.5万元/吨,3A级生丝恢复到17.3-18.5万元/ 吨。另据网上信息报道,今年10月份3A生丝又回升到21万元/ 吨。而从近3年的鲜茧收购价格看,2003、2004、2005三年全县鲜收购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1.35元、15.44元、16.45元,比上年价格上升率分别为36%、6.5%。 从安康市内几个县的收购价格看,据了解2005年鲜茧,汉滨收购均价每公斤18元,旬阳每公斤19元,岚皋每公斤18.5元,均比紫阳收购价格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在十村中,每村选择了一户蚕农,对其2005年养殖成本作了调查,张种平均收入为656.74元,每公斤鲜茧生产成本为16.9元,近三年来的收购价16.45元,卖价低于养殖成本价。 再从养殖到外贸出口过程的各个环节看,每50公斤鲜茧可生产7.875公斤生丝,按20万元/ 吨丝的价计算,产值为1575元。在这1575元中,商家得利290.37元,丝厂挣加工费212.63元,收烘环节得利132.76元,而农民亏损22.50元。 (二)产业体制不顺 自1997年县上组建了县银羽蚕桑产业有限公司,农工贸一体化的框架基本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体制已具雏形。但目前的状况并没实现一体化,也不是一条龙。从管理体制上看,蚕桑生产在省上归农牧厅管,市、县则归林业部门主管,乡镇只能管发展桑园,管蚕种发放。从产、加、销的各个环节看,现实状况是蚕农卖鲜茧,公司卖干茧,丝厂挣点加工费,商家卖丝赚钱。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没有直接的依存和制约关系。加工和销售环节各自为利,蚕农除了挣了几个劳力钱外,基本无利可图。 (三)产业投入不足 蚕桑产业的基础在于兴桑养蚕,蚕农从栽桑、桑管、蚕室修建、蚕具购置及养殖阶段都需要投入,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科研、适用技术推广、生产发展及市场开发等方面仍需要投入。但是,从近几年看,蚕农这一头基本上只是靠自身积累予以投入,即使是过去曾有过的优惠政策也难已兑现。至于科研及技术推广、生产发展这方面也是基本没有投入。我们所走过的地方,群众很希望能将兴桑列入退耕还林范畴,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退耕还桑在全县仅有1400亩,所占比例实在微不足道。 (四)劳力短缺突出 劳力短缺是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调查的5乡镇当年共有劳力34476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16382人,外出务工劳力占总劳力的48.8%。由于外出务工和兴桑养蚕的比较效益悬殊,精壮劳力大多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常年留守在家的年老体弱劳力由于承受不了养蚕用叶高峰期的强体力劳动,无力养蚕,使不少的桑叶资源浪费。大坝村村民朱元炽介绍,过去大坝村一年养蚕在1300张左右,现在只喂860张。他家原来一年能喂6张纸,因为打工出去了四个劳力,现在全年只能喂两张纸。类似这种情形,在我们所走过的乡镇村,镇村干部都可以指名道姓地列举出不少农户。
四、建 议
蚕桑产业具有覆盖面大,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是全县农村经济仅位于茶叶之后的第二主导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促进紫阳蚕业走出低谷,抢抓机遇,迈上新的台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发展信心 发展是第一要务。蚕桑生产是紫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养山固土、防止水土流失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价格的不断回升到走高为我们发展蚕桑产业再次提供了良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克服和纠正无所作为、任其自然的消极思想,牢固树立抓农民增收必须抓产业的观念,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利用市场带动,巧用行政推动,按照一个产业发展,一个班子苦抓,一名领导主管,一支队伍苦干,一套扶持政策,一套激励机制,一套考核标准,一个龙头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以突出发展丰产密植桑,加强管理现有桑,适时更新老劣桑,“十一五”规划内使桑园面积恢复到10万亩的有效规模。同时,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主攻提高桑园产叶量,增加发种量,提高张产量和蚕茧质量,到“十一五”末,达到养蚕9万张,产茧4000吨,产值6000万元以上。茧丝市场价格有涨有跌,涨时求突破、快发展,跌时保基础,求稳定,不断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确保产业持续发展,不受折腾。 (二)完善产业体制 就目前状况看,县银羽公司应该是“龙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在完善产业体制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无论省、市怎么改,我们应该有符合本县县情的主意,理顺自己的管理体制。二是发展机制,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体制框架已经形成,要通过梳理关系,扣紧发展链条,以经济杠杆为核心,恰当处理生产、加工和营销环节的利益分配。在调查过程中,丝厂针对自身状况提出了两个改制方案,一是破产,二是租赁。两个方案都是积极的、可行的。关键不在于采纳哪种方案,而在于无论哪一种方案,都要体现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体现中央工业要反哺农业的思想,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体现工业、商业能够合理分配利润,使蚕农能够有利可图,这样才能够保住兴桑养蚕这个蚕业的基础。 (三)健全服务体系 就紫阳蚕业的实际状况看,应该建立县有银羽公司,乡镇有专业合作社和蚕桑技术服务部,重点村有蚕桑技术辅导员的三级服务网络。2002年由高滩镇银羽分公司牵头在绕溪乡两河村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这种形式以经济利益为杠杆,以产供销一体化为桥梁,以权利和义务为锁链的方式,密切了公司和农户的关系,受到了蚕农的欢迎。遗憾的是,合作社只运作了一年,因种种原因,而终止了运转。这种方式应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加以推广和普及。县银羽公司应担当起这个牵头人,经过试点、示范,尽快在蚕桑基地乡镇建立健全组织,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四)确立扶持政策 产业扶持资金来源一是向省、市主管部门争取,二是农发办向主导产业倾斜,三是将发展丰产密植桑园列入退耕还林范畴。扶持对象一是蚕农,二是保障服务部门有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扶持重点是养蚕大乡(镇)、大村、大组和养蚕大户。扶持项目则应该是桑园建设管理、蚕室、蚕具建设,养殖科学适用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培训要与科技发展同步,改进培训方式,发挥影视作用,采用光碟形式,通过技术讲解与实地、实物的影视直观效果,使蚕农易学易懂,并在实践中发挥最佳效益。 (五)恢复激励机制 上世纪末,县委、县政府就发展蚕业已有一些激励政策,近几年因种种原因而中止。目前应在过去的激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县银羽公司应按照乡镇当年实现的蚕茧收购量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同时根据经营情况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蚕桑生产,丝厂及茧丝经营商家在赢利的年份,必须提取一定比例的款项,建立蚕茧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在蚕茧价格低迷时或蚕农遭受严重灾害时给予救助,实行过去已经试行过的保护价收购。必需时,县财政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予以补贴,以保证这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六)规范落实职责 县银羽公司及其所属基层分公司站点要负责起物资扶持,蚕种发放,物资、技术配套服务和收购销售工作,主管部门林业局及蚕桑站在抓好蚕种供应的同时,要抓好养蚕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培育示范样板,以点为阵地开展区域性的科技培训服务;共青团、妇联会抓好一定数量的养殖大户培育,总结经验、普及推广。县、乡镇要建立以主要领导负责的产业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的激励保障机制。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艰苦拼搏,促使全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