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紫阳县退耕还林的喜与忧
作者:zyzx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646    更新时间:2008/5/29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8月在紫阳实施以来,已历时七年,其工程成效如何?县政协于2006年10月中旬会同林业局、粮食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就退耕还林实施情况深入到斑桃、高滩、焕古、红椿、蒿坪5个镇,及所辖的麻园等10个村50户退耕户,采取填写调查表、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实地察看退耕地块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紫阳地处川陕交界大巴山北麓,长江一级支流汉江中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县国土面积2204平方公里,合330.6万亩。据1999年土地变更调查显示,县内有耕地面积111.17万亩。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100.07万亩,15-25度的坡耕地9.17万亩,小于15度的耕地1.93万亩。7年来,累计验收退耕地造林29.86万亩,工程涉及25个乡镇142个村,覆盖农户54781户,231000个农业人口。退耕农户、退耕人口分别占全县总农户数、总人口数的77.3%和77.6%。退耕还林面积中,有经济林1.53万亩,生态林28.03万亩,还草0.3万亩。按树种分:板栗9.235万亩,占31%;茶5.28万亩,占18%;核桃5.24万亩,占17%;松柏1.81万亩,占6%;刺槐2.47万亩,占8%。按实施年度分:1999年实施3.76万亩,占12.6%;2000年实施3.5万亩,占11.7%;2001年实施3万亩,占10.1%;2002年实施8万亩,占26.8%;2003年实施6万亩,占20.1%;2004年实施0.6万亩,占2.0%;2005年实施5万亩,占16.7%。退耕还林工程是紫阳历史上实施年限最长、涉及面最广、投资量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止2005年底,全县森林覆盖面积达161.5万亩,较1998年增长27%,森林覆盖率达48%,较1998年增长10.2%。全县有林地面积222万亩,较1998年增长43%。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在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一江四线”直观坡面地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现象明显减少,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前的1504平方公里减少到2004年的432.4平方公里,水土治理面积达到80.4%。三是自然灾害得到有效缓解。近几年来,我县局部地区单位降雨量与2000年的“7·13”洪灾相比,相差无几,但是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相对较低。农户普遍反映,现在下几天雨,沟水、河水都不浑浊,发生泥石流和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的频率明显降低,灾害程度明显减弱。四是野生动物增多,多年不见的野猪、獾子、猕猴时有出现。
  2、社会效益成效显著。在5个镇调查中,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群众素质有了提高,环保意识明显增强,邻里纠纷明显减少,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3、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一是广大退耕农户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普遍得到实惠,全县粮钱补助(不计种苗费,下同)折资累计23566万元,退耕户户均受益4302元,人均受益1042元。7年来,5个镇中退耕户人均受益850元,10村中退耕户人均受益888元,50户退耕户中人均受益1002元。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实施退耕还林后,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效的减轻了土地对广大农户的束缚,县内二三产业比实施退耕还林前明显活跃,比例有了大幅上升。止2005年底,我县有外出务工劳力7.3万人,比1998年的3.1万人,增加了135%,年打工现金收入达3亿元以上。调查的50户中有务工劳力54人,占总劳力的45%,劳务收入超过农户总收入的五成。部分退耕林地也有少量收益。2003年实施的密植茶部分可以采摘,像蒿坪镇金石村乔新华所实施的9.6亩茶今年就卖了4000多元。少部分管护好的板栗园已试花挂果。实施的密植桑园也陆续投产。

                                                                                    二、问题

  1、工程实施有纰漏。一是树种选择不对路。一些地方栽植的核桃、桔苗没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几年来,虽没死但也不长。调查的5个镇中,有千余亩小杂果和部分兼用林,因引进的外地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比较低。老百姓说:这是发展桔子还是卖苗子?二是种苗质量不过硬。沿江的万亩竹林带建设中所调运的毛楠竹苗存活率极低。斑桃、高滩栽植的核桃苗,群众普遍反映可能是南方树种,苗子春季抽条,冬季冻死,第二年又抽条又冻死,长成了“小老树”。三是上报验收面积有疏漏。斑桃的麻园村检查验收后,漏报了78亩厚朴园,涉及14户70多人。蒿坪镇金石村反映2003年上报时漏报了30亩,2004年又漏报了10亩。群众对这种不负责的做法十分反感。四是超前实施面积大。调查的5个镇,不同程度存在提前实施经济效益较明显的生态林等待退耕还林指标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5个镇中有10894.4亩超前实施面积。
  2、林地管护有差距。一是苗木生长不良。最早实施的杉树、松柏、板栗等树苗现在绝大多数地径不过3厘米,苗高不过2米。种苗缺肥严重,不同程度存在缺株断行现象。同一年度实施的地块中,由于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补植量大,补植轮次多,造成苗木生长参差不齐。“年年补苗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的现象很普遍。二是管护方式滞后。绝大多数退耕户在管护上只进行了砍灌、除草,没有进行扩盘、垒土、施肥。同时,对不同树种没有进行相应管理,像柑桔、桑树都是高水肥树种,不进行严格管理,就要萎缩死亡。三是野生动物遭害严重。所到乡镇都反映有野猪等野生动物不仅大面积遭害庄稼,还拱树苗、吃树根,大面积毁林,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退耕户采取放鞭炮、燃篝火、装高音喇叭等方式防范,都无济于事,群众叫苦不迭。四是行间种粮现象存在。这有悖于《退耕还林条例》中“一日退耕永不复垦”的规定,但农户普遍认为在退耕地里套种点洋芋、黄豆之类的矮杆作物有利于种苗生长,比扩盘、垒蔸的效果还好。我们看到的情况也是如此。
  3、粮钱兑现待完善。一是兑现时间晚。县上兑现退耕还林粮钱,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几才开始。焕古、高滩两镇反映,他们去年通夜通夜给农户搞兑现,一直兑现到腊月二十八。二是补助时间短。按目前退耕还草补助2年,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的补助标准,除部分茶叶8年后有收益外,其他树种基本上达不到种粮食的效益。许多农户说,到期后如果不继续补助,毁林种地是肯定的。
  4、工作经费欠帐大。一是经费缺。退耕还林工作量大面广,持续时间长,但是没有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规划设计、苗木调运、接待检查验收、建档立卡都需要经费支出。所到的5个镇林业站均有不同程度的欠帐,更谈不上配备退耕还林的科技推广和后期管护费用。二是人手少。乡镇林业站承担着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组织实施、政策兑现、林政执法等多项职能,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艰苦,升职受奖无望,林业工作留不住人。所到的5个镇中,林业干部在编在岗相对较少。蒿坪镇林业站只有1人,焕古2人,斑桃2人,高滩4人,红椿3人。人手少,难以完成浩繁的林业工作任务。三是设施差。乡镇林业站办公条件十分简陋、落后。高滩林业站办公室是危房,焕古林业站在移民办公室办公。
  5、持续增收有忧患。调查发现,退耕地块中除了1999年和2000年实施的板栗、柑桔,2003年实施的密植茶有少量收益外,其他均未投产。所调查的50户退耕户中,2005年度还林地块林产品收入仅6620元,占50户农户家庭总收入的0.77%。还林地块品种单一。板栗、柑桔面积10余万亩,占退耕总面积的30%以上,在当前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林产品一旦同时上市,将会出现严重的果贱伤农情况。20年后,杉、柏、槐亩收益也只有160元到200元,低于当前兑现补助金额,绝大部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退耕户持续增收令人担忧。

                                                                                三、对策

  1、修正工作失误。全县要集中一段时间,全面、彻底的对退耕地块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摸清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遗留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查漏补缺工作。一是要及时更换不对路的树种,彻底替换老劣苗,补植缺苗。二是强化管护。县乡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海拔的苗木生长特点,制订出台不同的管护办法,印发“林地管护日事明白纸”,要求退耕户按技术规程严格管护。县乡两级要会同村两委会,严格督促检查,确保管护到位。调查发现,部分村组采用小班联保责任制,公示没管护好的退耕户,以小班、以村组为单位兑现退耕补助的办法,值得推广。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弥补遗漏面积。
  2、加大工程投入。一是加大人力投入。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要腾出一定时间和精力思考、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合理配置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充实林业队伍。二是加大财力投入。县上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的转移支付,同时要把基层林业部门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年消化基层林业站的欠帐。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充分调动退耕还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针对野生动物危害退耕林地,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状况,建议县上要设立野生动物防治经费,采取生物措施和人工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培育野生动物天敌,修补生物链,当务之急县上要从武装、公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狩猎队,对危害严重的野猪进行有效控制,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3、搞好政策兑现。一是适当提前兑现时间。建议县上提前退耕还林验收的时间,力争在11月底以前完成兑现工作。二是适当延长补助时间。建议县上要逐级向上反映当前部分生态林补助年限太短的情况,建议退耕补助要根据不同退耕树种适当延长补助。茶到八年后基本进入盛产期,可以不补助。其他部分兼用林可降低粮钱补助标准,时间上再延长8年。杉、柏之类纯生态林按现行补助标准再延长10年。
  4、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培植后续产业。县上要利用林地面积大的优势,研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在不影响退耕成果的前提下,引导农户林下种草、种药和发展养殖业,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把现有的自然优势转化为持续增收的经济优势。斑桃镇麻园村打算在林下种植玄参,建议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县上要把培育后续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专人有针对性地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引导推广。县上要根据当前板栗、柑桔等林地面积增大,林产品逐年增长的实际,扶持培育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积极拓宽营销市场。切实搞好林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延伸产业链条,以销促产,以产促管。二是加快农业基本建设。县乡两级政府要结合小流域治理和土地复垦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搞好封沟打卡、修田造地,不断拓宽农田面积。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各种项目资金,逐年配套建设渠、塘、库、窖等基础水利设施。在当前沼气池建设投资大、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因陋就简发展节柴灶。三是进一步搞好劳务输出。抢抓当前各级政府重视劳务输出的历史机遇,着力搞好农民工的培训和维权工作,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输出效果。  
  5、加强部门协作。县上要进一步认识退耕还林工程在紫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工作的艰巨性和持久性,慎重处理好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关系。当前要切实按照行政、业务“双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划片包干,分级负责,形成合力打总体战,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职能。各部门要“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林业部门在完成份内工作的同时,当务之急要加大退耕还林指标的争取力度。目前,我县仍有40万亩耕地需退耕。没有享受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广大农户,翘首盼望这项惠民工程的“阳光雨露”。在将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要总结经验教训、严把工程质量关,高标准、高起点,建成给退耕户带来福祉的功德工程。财政、粮食、金融(农发行、信用联社)部门要及时调拨资金,调运粮食,保质保量搞好兑现。茶业、蚕桑等具有技术服务职能的部门要搞好服务,帮助退耕户实现从农业生产向林业生产的转变。计划、水利部门要搞好与退耕还林工程密切相关项目的争取工作。农综办要把生态移民和迁移式扶贫政策向退耕户倾斜,退耕户在继续享受退耕补贴的同时,享受移民、扶贫政策优惠政策,鼓励迁到县外、省外安家立业。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对各乡镇在退耕还林过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特别是部分大户承包工作不透明,群众反响强烈的情况,要提出整改要求,认真查摆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贪污腐败又拒不改正的案件要予以坚决查处。工商、税务部门要切忌杀鸡取卵的做法,树立放水养鱼的思想,为有创业愿望的退耕户适当减免税费,创造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宣传、司法部门要结合“五五”普法,加大对《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管护办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基本政策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报道退耕还林中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农民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等、靠、要”的懒汉作风,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下努力,同心同德,力促退耕还林工程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国家和谐发展的“砥柱”和“磐石”。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退的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要求。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