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紫阳县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县政协学文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3323    更新时间:2021/5/15

紫阳县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

 

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是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地安全、推动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做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这篇文章,就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必

然选择和唯一路径。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于2020年10月抽调部分政协委员和发改、文广局分管领导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汉中市城固县、汉台区、宁强县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到汉王、焕古、双安、城关、向阳、洞河六个镇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势条件

汉江干流紫阳段全长75千米,占陕西境内总长的11.4%;紫阳全域都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范围中,其中有7个镇分布在汉江沿线,人口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紫阳处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条件较好。

(一)生态环境良好。紫阳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有“汉江画廊”之美称。空气质量指数位于省市前列,以茶叶、柑桔、厚朴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境内汉江水系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4条,可利用水域面积5.5万亩,是水产开发的理想之地,也是中国最洁净的水资源富集区之一,具备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自然条件。

(二)硒资源富集。紫阳县土壤平均含硒量0.3mg/㎏以上,其中双安镇土壤含硒量高达23.5mg/㎏,是国内经科学证实并公认的两大天然富硒区之一,也是陕南首个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紫阳富硒茶”成功注册国际商标,打造全省富硒产业发展核心区的基础良好。

(三)旅游资源丰富。紫阳川腔秦韵楚风交融,茶文化、红色文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汉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开发潜力巨大,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展汉江生态旅游条件优越。

(四)区位优势明显。紫阳西接汉中,南邻重庆和四川,地处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地带,是安康通往成渝经济区的门户。襄渝铁路、包茂高速、310省道穿境而过,安康富强机场、541国道建成投运,加之长75公里的汉江水运航道,区位交通优势逐步显现。

(五)产业更趋生态化。全县富硒农业、道地中药、文化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发展,茶产业“三品一标”标准体系、全域绿色生产体系和“十百千万”组织体系基本建立,目前拥有茶叶、魔芋系列食品、矿泉水、玉米营养餐等50多种富硒产品,荣获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互联网+农业”十大标杆县等殊荣。

二、存在问题

(一)生态保护压力大。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降低等风险加大。部分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难度大、资金十分短缺。县域重点开发区面积占比仅6%左右,75%以上区域属限制开发区,发展空间不足,承载能力有限。

(二)城镇建设需加强。集镇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总体偏低,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农贸市场、停车场、专业市场、酒店宾馆、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发展空间被压缩,对功能提升形成较大制约。中心镇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对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集聚效应不强。

(三)协作机制不健全。资源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有效的资源开发模式。城镇间产业分工协作关系较弱、联动效应不足,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足,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县域一体化发展整体滞后。融入城市经济圈程度很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四)旅游发展有待提速。旅游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文游一体、城景融合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业态较为单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缓慢,尚未融入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旅游品牌少、名度不高,产品开发以自然观光型旅游为主,配套服务不完善,体验性产品供给不足。

(五)产业集约化水平低。现有企业实力较弱,产业分布较分散,集聚效果不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规模不足,整体推进缓慢,全链条增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综合竞争力不强。以富硒食品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初期,资源优势转化慢,高端产品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小,产业发展层次整体偏低。

(六)专业性人才匮乏。旅游从业人员不足,整体水平不高,旅游创意、项目策划及营销等高端人才缺乏。农业方面,全县在岗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196人,仅占农业总人口的0.06%,农村每1千人不足1名农业技术人员。全县各镇农综站216人,仅有59人从事农业服务工作,部分人员还兼职其他工作,在编不在岗、跨岗兼职现象比较突出。

三、意见建议

(一)立足生态保护,在稳步推进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以河道生态治理、自然修复为重点,河道两侧实施生态带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监督、处罚措施。二是加大投入,加强水源地、湿地保护。盯紧国家环保项目政策,规划包装申报相关建设项目,通过修建拦河闸、蓄沙池、设置拦污网进行生物防护,使水质更优。通过蓄水引水调水,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明确功能定位,在发展方向上下功夫。结合我县的富硒、生态、文化优势,紧扣“硒谷慢城,康养紫阳”定位,来打造“中国硒养福地”,从而突出“山水风情、康养慢闲、原生乡愁”三大比较优势。把紫阳汉江经济带建设成为践行“两山理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坚持“文旅兴县”战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一是茶旅融合。利用紫阳富硒茶的保健养生功能,打造集茶叶种植、精深加工、产品营销、文化提升、茶叶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二是文旅融合。积极搜集民间优秀民歌作品,加大民歌剧创作、编排力度,形成文化旅游品牌。继承发扬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借鉴《印象大红袍》等成功经验,创编一台经典的紫阳民歌展演节目,做响旅游文化品牌。三是农旅融合。创新农业旅游产品,利用富硒茶、金钱桔等农业产业,重点培育农场农庄、农事体验、亲子科普等生态观光农业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增强互动性、体验性、休闲性项目,实现农副产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就地加工消化。积极开发农特产品,形成旅游商品,增加产业附加值。

(三)着眼全面发展,在修编旅游规划上下功夫。一是统筹系统谋划。按照“全方位统筹、全域化发展”的思路,将生态旅游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等规划进行对接和融合,实现“多规合一”,保证所有行业向旅游靠拢、为旅游服务,努力形成“+旅游”的发展格局。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整合我县资源禀赋,聘请专家指导,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汉江生态经济旅游带发展总体规划,把旅游要素融入到县城、集镇、景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三是严促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对编制出台的“汉江经济带旅游发展规划”,按照重大事项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并监督实施,坚持一以贯之执行,不因换届和人事变动更换规划;坚持干字当头,每年至少确定1-2个重点景区(点),纳入城乡20件实事,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进行打造,确保每年都有成型景区(点)投入运营。

(四)健全保障机制,在发展合力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把生态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上手,组建成立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擂鼓台、文笔山等景区管委会,赋予其实际职能,统筹生态旅游发展和景区管理工作。建立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科学管用的考评机制。将旅游工作纳入各镇、各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内容,作为干部考核晋升、评先树模的重要依据,适当加大赋分比例,严格落实奖励措施,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三是建立可持续的政策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鼓励人才到乡村创业。搭建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有条件、有能力、有技术的大学生、退役军人、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建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

(五)围绕绿色发展,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依托资源空间分布与条块功能划分,通过“产业提升”和“空间重组”,构建“一心、二景、三线、四区、五镇、六河”的汉江生态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和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一心”以县城老城区为重点,打造板石特色县城。重点围绕“一区、一廊”来建设。“一区”即民俗小区。按规划逐步对传统风貌街区进行提升改造,围绕老城区的历史沿革,在原有基础上恢复修建东南西北四座老城门,修建恢复仿古城墙,体现“斗城”风貌;老城内建筑保持原有格局和韵味,彰显山城和板石民居文化特色。考虑将城关镇政府机关迁出,进一步完善老城的旅游设施。“一廊”即文化长廊。沿汉江河堤至彩虹桥、仁和国际至江南滨江长廊,打通步行环线。挖掘紫阳地方文化,形成特色文化符号,诸如名人名言、代表性作品等,并沿线呈饰,包括板石雕刻及地域文化雕塑作品。河堤路建板石步行街,步行街内侧建设板石风格的休闲茶馆、主题酒店及民宿客栈。

“二景”即擂鼓台景区、文笔山景区。一是擂鼓台风景区。突出“森林康养”主题,把擂鼓台景区作为紫阳的核心景区进行打造。拓宽“国道541”至擂鼓台旅游专线公路,打通擂鼓台旅游公路接东坪再至西坪的环道,与汉阴万亩古梯田相连,开发夏避暑、冬赏雪等体验项目,优先开发树屋、木屋、野宿和露营地,供游客休闲度假居住。建设农安现代农业观光园和西河、兴塘稻香田园综合体等,使其成为森林养生福地。二是文笔山景区。按照5A级景区标准,持续实施文笔山主题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打通青中至太平村公路,拓宽青中至向阳止风村旅游公路。将新田村养生谷、康养中心、老年公寓,青中美丽乡村和太平村四方田休闲度假区融为一体进行设计打造。

“三线”即打造城关、向阳、焕古游茶山、听茶歌、制茶叶、赏茶艺、品香茗以茶为主题的旅游环线;打造蒿坪、双安、汉王森林康养、富硒康养、田园休闲以硒为主题的旅游环线;打造高桥、高滩、毛坝任河亲水体验、饮用水开发、水产养殖以水为主题的旅游环线。

“四区”即江北富硒生态康养区、任河亲水民俗体验区、城渚富硒茶园观光区、权洄中药材种植示范一是江北富硒生态康养区。以汉王镇为中心,以擂鼓台为重点,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中国硒谷”的优势,重点建设双安富硒食品基地,汉王森林康养中心、蒿坪田园综合体、马家营和白马石新石器汉代遗址、中坝岛等项目,打造富硒康养旅游片区。二是任河亲水民俗体验区。以高桥镇为中心,以任河漂流为重点,开发毛坝盘厢河亲水项目和高滩绕溪河渔业养殖项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民宿,体验农家生活;做精木兰峡水上游乐项目,发展生态养殖;三是城渚富硒茶园观光区。以向阳镇为中心,连接红椿和东木,以焕古硒茶小镇为起点,打造大连→双台→塘么沟→富家→营粱→盘龙→关庙富硒茶园观光带,对沿线茶园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完善观光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栽植茶园观光树,使沿线山地布满茶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四是权洄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围绕打造紫阳“道地药材”品牌为目标,编制《紫阳县中药材发展规划方案》。以双桥镇为中心,以六河混人坪为重点,继续在双桥、洄水、界岭等镇集中连片种植杜仲、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形成规模经营。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引进企业优先打造中医足疗、康复疗养、药膳养生等系列产品,配套针灸按摩、药浴、足浴和药膳养生等保健项目。开发以金银花、菊花、玫瑰、月季、牡丹、蒲公英等为主的中药花卉观赏园、中药采摘园、中医传统制作工艺和绿色康养项目,打造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精品线路。

“五镇”即向阳、蒿坪、汉王、焕古、洞河五镇。一是瓦房会馆小镇。突出会馆文化、码头文化、商帮文化,恢复瓦房会馆老字号,搜集八省特色小吃,建设美食商铺一条街。规划建设瓦房、向阳水运码头,添置旧式老蓬船,建设瓦房店至向阳镇公路桥。开发打造报恩塔,改造提升富硒茶观光园,继续推进营粱、贾坪美丽乡村建设,使其与会馆小镇融为一体,把小镇打造成集商贸流通、旅游观光、培训会展、茶叶市场、物流集散的旅游商贸特色小镇;二是蒿坪田园小镇。突出田园风光主题,以集镇古街为中心,以蒿坪、金石、黄金等村为重点,加大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实施立体菜园、家庭农场、稻田养鱼等新型农业项目,组织开展种植、采摘、科普、培训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活动,打造以田园综合体为特色的康养小镇;三是汉王森林小镇。以彰显汉文化为主题,以擂鼓台景区为重点,恢复重建马家营文化遗址,打造西河、新塘稻香田园综合体,将汉王打造集生态观光、运动休闲、避暑赏雪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旅游小镇;四是焕古硒茶小镇。打造以挖掘焕古镇历史贡茶文化、风物传说、茶园自然景观和高端民宿相结合的硒茶小镇;五是洞河滨水小镇。打造以境内秀美汉水自然景观和金钱橘、富硒鱼、狗头羊为特色农产品的滨水小镇。

“六河”即汉江支流,分别是任河、洞河、权河、绕溪河、盘厢河、渚河、沔浴河。与汉江形成一个芭蕉叶状的网络化水系,将县城中心、各镇和景点、产业园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重点打通各景区、园区内外部道路上下功夫,解决互联互通问题。采取改造提升、定向培育、补植添彩、重点打造等综合性措施,将河流沿线建设成四季分明、景观优美的彩色森林景观带。

(六)完善旅游要素,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一是提升旅游住宿水平。建成2-3个四星级以上宾馆,鼓励发展文化主题酒店、经济度假连锁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支持景区周边居民利用自有或租用农村房屋、院落或承包的荒山林地,发展精品民宿、家庭旅馆、乡村客栈。二是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围绕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布局,积极争取巴中至安康高铁、擂鼓台直升机场、瀛湖至紫阳快速干道、界岭至重庆城口、瓦庙至镇巴的交通项目。提升洞河至岚皋、东木至镇巴干线公路等级。打通蒿坪至双安、高桥至双桥、双桥至界岭翻山公路隧道,实现紫阳全境与周边县区的无缝对接。三是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县旅游服务中心和景区(点)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标识,实施县城及各大景区(点)停车场扩建工程,满足游客停车需求。四是建设旅游购物市场。组织专业人员、文化名人和手工艺人开发地方特产、文化产品和手工艺品,在县城、集镇及各大景点景区设立旅游产品购物超市,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七)扩大融资渠道,在破解资金难题上下功夫。一是政府引导投入。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整治、旅游项目奖补等,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二是市场化运作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采取独资、合资、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大力扶持旅游企业,积极引入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明确旅游投资开发的“责、权、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旅游的积极性。三是多渠道争取投入。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发改、农林、水利、交通、住建、文广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旅游村倾斜,集中财力打造龙头景区。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

(八)发挥资源优势,在做好富硒文章上下功夫。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动”的总体思路,不断延伸产业链,补齐加工短板,留住价值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推进规模化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围绕“高山药园、中山茶园、低山花果园、河边柳竹园”的发展思路,打破乡镇、村组界限,连片规划、成片推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提高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的集约度。政府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二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将园区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统筹推进,集中培植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改造升级,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同时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

(九)壮大专业队伍,在强化人才支撑上下功夫。一是加强旅游人才建设。加大对民歌传承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教育,积极引进旅游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人才。二充实农业科技队伍。根据需要适度增加县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不断加强农技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