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盛名之下潜伏的危机
作者:zyzx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476    更新时间:2008/5/28

  紫阳茶久负盛名,其务茶史可上溯至春秋,生在“巴国”成“香茗”;出名入唐代,划归“山南”贡“茶牙”;盛产在清代,茶马古道驮芬芳;福祉百姓富万家,“汉茶”丝绸可比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现代紫阳人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紫阳茶天然含硒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全省不断参会、评比,使紫阳茶美名远扬,止2005年已获各类大奖30余个。鉴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叶产业摆在了农村主导产业之首的位置,把发展茶叶生产当作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来唱。历经艰辛,上下努力,使紫阳茶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产量逐年增加,年产量达到1360吨;价格大幅提高,高档名优茶最高已卖到每市斤980元人民币。“十五”以来,又狠抓基础认证工作,5000亩天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由紫阳县制订的《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已作为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天然富硒茶系列标准综合体;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已通过国家质监总局认证公告实施,全县已有5万亩茶园和8家骨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紫阳富硒茶生产基地和产品;有3000亩茶园被申报为有机茶生产基地。然而,在如此盛名之下,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因此而满足,总感到有些说不清的惆怅和困惑。近两年来,县内外一些名人志士十分关注紫阳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看法和意见,旨在期盼紫阳能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紫阳的茶叶生产从茶叶走向茶业,最终实现茶繁荣。前段时间,县政协会同县茶业局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带着这些问题,在城乡围绕茶叶生产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一)种植概况。据2004年统计年报,全县共有茶园103215亩,农业人口303222人,人均0.34亩,常年产量1360吨,人均4.5公斤。茶叶产值4753万元,人均产值156元。据业内人员分析,全县茶园面积,扣除无性繁殖中未成活面积和其它水分后,保守地说有8万亩左右。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8元,茶叶人均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0%。这次调查中共了解了五镇九村四十四户。五镇中共有农户15842户,人口66535人,五镇中毛坝镇为非主产区,城关、焕古、向阳、红椿四镇为主产区。城关等四个主产镇,共有农业人口61000人,有茶园面积55000亩,人均0.9亩,其中可采面积27000亩,常年产量377吨,常年产值1800万元,人均290元。2004年五镇人均纯收入1930元,茶叶收入人均247元,茶叶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3%。

  (二)加工企业。近几年来,通过茶叶加工机械的示范推广,逐步改变了传统手工加工的方式,促进了采摘与加工分离,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全县已有六成以上的茶叶实现了机械加工。据2004年统计年报,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08个,年加工能力为1400吨,其中高档名茶加工能力为800吨。这次调查的12个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为150吨,其中高档名茶18吨。能够称得上骨干企业有3家,年加工名优茶为65吨。

  (三)市场营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县茶叶市场以县茶厂为龙头,主要销往西北五省。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由政府搭台,通过办茶文化节、产品参展评比,进一步扩大了紫阳茶的知名度和拓宽了市场。县城建立了茶叶专业市场,有8家骨干企业分别在安康、西安、咸阳、宝鸡、耀县、宁夏等地建立了直销茶店和营销网络,有的企业将市场扩大到北京、山东、甘肃等地。还有一些个体商贩在省境内外建立了营销网点。目前茶叶市场广阔、前景看好。

二、问题

  实话实说,紫阳茶这个主导产业,眼下发展与挑战并存、喜忧参半,盛名之下依然潜伏着危机,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将会面临再次跌入低谷。从这次实地调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地规模不足。全县8万亩新老茶园,在主产茶区人均0.5亩,全县人均0.27亩。我们调查的城关、焕古、红椿、向阳四镇共有茶园55000亩,人均0.9亩。止2004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8元,茶叶产值4753万元,人均产值156元,人均茶叶产值仅占人均纯收入总数的10%。所调查的五镇农业人口共66535人,人均纯收入1930元,人均茶叶收入247元,占人均纯收入总数的13%。无论从人均占有茶园数量看,还是从茶叶收入所占比重看,目前尚不具备主导产业地位。

  (二)茶园管理粗放。茶叶产业的发展是以茶园为本。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是老茶园改造量大,这部分茶园产量低、效益差;二是多数茶园同五花八门的农作物套种,致使茶叶在受“欺压”中生长,在夹缝中生存。三是锄草、追肥不及时,各地已不同程度的存在荒芜现象。在向阳镇月池村,有500多亩连片茶园已经荒芜了几年了。四是新建密植丰产茶园没有及时修剪,实地看到这些情况,让人感到焦虑。

  (三)鲜叶弃采严重。茶叶产业季节性特别强,近两年来,茶园弃采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有的是只采芽头,不采粗茶;还有的地方,茶农观望、等待市场行情转变,甚至干脆放弃不采。如此种种,严重的浪费了资源,用茶农的话说“看到银子化成水”。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导致茶园荒芜或毁茶。

  (四)市场竞争无序。任何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商品,也只有将资源转化成了资本,才能最终产生经济效益。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市场这个关键环节中,一是全县没有专业营销队伍,经营厂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相互诋毁、自相残杀;二是没有准确处理好满足各类人群消费的需要。据了解,境内外市场中上流人员消费的高档茶不足两成,而且多数是作为礼品馈赠之用,而众多人群则欢迎中低档的大路茶。据在西安、银川、耀县的茶叶经销人员说,当地十分欢迎紫阳的中低档茶,但近两年来都没有货源。在加工企业中,一些小厂都只加工中高档茶,而不愿加工大路茶;三是以假充真,自己砸自己的牌子。近几年由于紫阳茶的身价不断提高,厂家和少数茶贩子用低价购买外地茶叶,改头换面冒充紫阳茶以谋取更多利润。

  (五)资金投入不足。“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为发展丰产密植茶园、推广茶叶加工机械,以及办节、参评等,已投入资金千万余元。但是,新建茶园需五年才能投产,每新建一亩茶园,共需投入2000元以上。多数农户没能力投入,希望国家能够给予补贴。每兴办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至少也要投入3-5万元。毛坝国有茶园是土地改革时以没收当地地主的连片茶园为基础兴建起来的,共占地430亩,有茶园210亩。为了保住本钱不致于破产垮台,还要负担5名退休工人工资和2名遗属生活费。厂里将所有茶园分别承包到职工个人经营。职工不领工资,不交承包费,以维持现状。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仍然不通公路,1999年争取了1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2公里公路于2000年开始修建,当工程进展到三分之二时,遭到“7·13”特大洪水灾害,工程毁于一旦。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茶场的经营和发展。这里除了茶场外,还有瓦庙镇老庄村500多户村民。公路是茶场和附近村民的多年愿望。多次向上打报告,都未能如愿。厂内的职工住宅已成了危房。瓦房茶叶试验站也是同毛坝国有茶园同期组建,多年来为紫阳的茶叶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视为紫阳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缩影。现在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已是宣传紫阳和宣传紫阳茶的窗口,目前设备老化,急需更新;茶叶科研因无经费也没有开展;按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建茶叶展室和茶艺馆。这些工作都因为无经费,只能设想,不能实施。

  (六)宣传未能到位。在调查中,不少人认为,县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觉得还没有到位,主要是在宣传范围上注重了对外宣传,忽视了对内宣传,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茶乡县城尚没有一块体现茶乡特色的宣传牌,外来人士感觉不到茶乡的氛围。务茶的人对紫阳茶的特点知之不多。对紫阳传统的茶文化研究挖掘还很不够,业内人士说,喝茶的人多,懂茶的人少。

三、成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通过同各方面人士座谈,认为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尽统一。在领导层中,首先是不同程度的存在守摊子的思想,不谋发展或不谋大的发展。落实任务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层层往下压,落不到实处。口头上喊的是把茶叶生产当作主导产业,而实际却没有用主要精力来抓主导产业,而是把它当作副业。其次是一些乡镇领导在是否把茶叶当作主导产业来抓,依然彷徨不定,任其自然。在村民群众中,一是认为发展茶叶周期长、见效慢,而不愿发展。调查中,据一些村组干部反映,2003年对一些农户无偿扶持的茶籽,有个别农户至今还放在家中没有播种,显然已造成了浪费;二是一些村民想发展,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起,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快。在我们走过的地方,多则有一半劳力外出,最少也有三成打工。

  (二)科技含量低。科技含量低是茶园管理粗放的直接原因之一。一方面是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全县仅有茶叶专业干部15人,满足不了科技培训、指导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需要。丰产茶园究竟是个什么标准和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茶农不知道,也没有实际样子可看。鲜叶采摘技术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培训,达到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是乡镇从领导到一般干部大部分不懂茶叶的生产和加工适用技术,到村组、到农户中不会、不能给予指导。

  (三)企业与农户两张皮。从总体上说,近几年来,茶业产业的效益在不断提升。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县茶厂拍卖后,到目前为止,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今年年初组建的“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由于刚刚组建,各方面职能尚待规范,因此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全县108个茶叶加工企业中,能够得上骨干企业的不到一成。大多数茶叶加工厂与茶农属一种纯商业关系。一些厂家在春季开园时,以诱人的价格收购鲜叶,而这个价格稳不了几天,便天天下滑。茶叶采摘季节性、时间性特别强,雇人采摘的话,每天的工钱至少得要二三十元,采摘后卖给厂家还不够采摘工钱,只好放弃采摘。毛坝镇一位邓氏村民有茶园7亩,其中新茶园2.5亩,4.5亩老茶园,往年能收入千把元。今年由于鲜叶价格太低,全部未采。在这种鲜叶市场行情的影响下,严重挫伤了茶农务茶的积极性。一些茶农感叹地说,务茶不如加工茶,加工茶不如卖茶。

四、建议

  为尽快实现把紫阳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确定和树立茶业意识。茶叶产业在我县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角度还是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的角度去考虑,无论从富民还是富县的角度去考虑,可以说是“一叶定大局”。从茶叶到茶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决策机关明确思路,坚定信心,以一贯之,一届一届连续抓,相关部门齐心合力抓,产业大军一代一代的抓,一抓到底,直到成业。因此,在工作摆布上,茶叶产业始终要占据首位。不管领导怎么换,风向怎么吹,都要咬住茶叶不放松,真正做到“种茶、说茶、唱茶、写茶”。拼命也要达到:市场再软,工作不软,领导咋换,工作不换。全力以赴,群策群力,为振兴紫阳茶业,再铸辉煌。

  (二)确定和树立茶本意识。促发展要以人为本,抓产业要以园为本。而反映茶叶的价值,则根本在质量,关键在市场。我县目前面临的客观现实是,在县境内是有茶无市(产茶大县没有一个茶叶独立市场),在县境外是有市无茶(优质名茶是有产量无批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到:基地要扩大规模,加工要增强科技,企业要培育龙头,营销要开拓市场,管理要尽量规范,品牌要着力整合,包装要总体趋前,发展要建立机制。

  (三)确定和树立茶道意识。振兴和发展茶叶是富县富民之道。全县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要围绕富县富民认真做好这篇文章,把工作做实做细,把任务落实到人,把责任夯实到人,把奖惩兑现到位。只有这样,抓者才有责任,干者才有动力,茶农才有实惠,富县富民的目的才能达到。

  (四)确定和树立茶政意识。所谓茶政意识,就是县乡(镇)人民政府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在发展茶叶产业中的领导、指导、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在这方面,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下功夫。一是壮大产业基地,培育生产载体,实现茶长其旺。眼下正值编制“十一五”规划之际,要把茶叶产业发展计划摆在第一的位置,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规划的目标可分两步走。在“十一五”前三年确保发展新茶园5万亩,后两年力争再发展5万亩,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的目标。其次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一手抓新茶园建设,一手抓现有茶园的管理。建设新茶园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通过比较效益,对比算帐和产业前景,通过政府的决心和行动说服群众,变政府的引导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典型示范引路,用现实事例启发群众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新茶园。在确定建设新茶园区域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沿汉江、任河及紫岚路沿线都可以作为新发展区域。在选择有性系繁殖或无性系繁殖问题上应因地制宜。2000年全县发展4250亩无性系密植茶园,只成活200亩。同年焕古镇在腊竹村发展100亩无性系茶苗,无一成活。其原因就是紫阳山大坡陡,土地瘠薄,当时成活,却过不了伏旱这一关。抓现有茶园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老茶园改造、间隙补植,以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幼龄茶的及时锄草追肥和摘顶修枝定型,确保预期投产。二是激活龙头企业,培育加工载体,实现茶增其值。目前,全县虽有大小加工企业100余家,但仅能覆盖种植园六成左右,况且近几年发展的5万余亩新茶园将陆续投产。因此,还应继续扶持发展茶叶加工企业,以适应茶叶发展的需要,促进产生规模效益。从现在起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骨干企业予以扶持和培育,预期形成龙头。龙头有大龙头、小龙头,县有大龙头,乡镇有小龙头。最终形成大龙头带动小龙头,小龙头带动小型加工企业,小型加工企业带动茶农种茶、务茶、摘茶的积极性,这样一种锁链关系,从而才能产生诺米骨牌效应,使茶叶的价值实现几何式增长。同时,政府对于企业应该发挥引导、服务和协调的作用。是否可以考虑将扶持资金作为政府的股份,参与企业经营,以增强政府在发挥引导、服务、协调和必要时予以行政干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确保企业与茶农形成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消费载体,实现茶尽其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和茶园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其次,根据市场需要,积极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加工能力。开展茶叶科研工作,开发茶叶系列产品,以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的需要。改变目前多数地方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甚至弃采的现状。再次是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和和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合理处理好茶叶生产的种植、加工、营销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茶农能够得到更多实惠,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培育流通载体,实现茶流其畅。市场和营销队伍建设在我县尚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县城和乡镇都要建设好茶叶专业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紫阳富硒茶叶批发市场基地。在县境外,县茶叶集团公司要大力发展各种营销大户和消售网络,尤其在西北五省区要巩固和建立营销窗口。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营销队伍的建设。焕古镇今年在县上允许干部离岗兴产业的大政策指导下,作出了鼓励与各干部离岗到省境外开辟营销市场的尝试,初试牛刀,效果很好。建议县上及其主管部门从现在起,就要开始着手这项工作,采取由企业推荐,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报酬直接与营销效果挂钩。取得经验后,常年坚持,通过培训,培养出一大批营销大军,使“营销”这一新型生产力在发展紫阳茶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国内开辟出紫阳富硒茶的广阔市场。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培育造血载体,实现茶兴其业。茶叶产业的种植和加工在前期需要一笔不少的资金投入。据茶叶主管部门初步测算,要实现一年打基础,二至三年抓规模,五年走向产业化的目标,资金缺口将在5600万元左右。这是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在紫阳这个贫困县靠农民自筹和县财政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通过捆绑使用其它农业扶持资金和与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以及招商引资,都是好的有效途径,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应继续不断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强化监督,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与此同时,要抓住省、市重视开发陕南茶叶产业的机遇,积极主动向省、市争取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茶叶产业的发展。

  紫阳茶叶产业是独具优势的产业,这已是各界人士的共识。认准了就要干,要干就真干,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执政者,都要上下一心,坚韧不拔、奋力拼搏,紫阳就一定能实现从茶叶到茶业,再到茶繁荣,就一定能实现从富硒到富县的跨越。这是历史赋予现在和后来的所有领导者的责任,也是三十万紫阳人民的期盼。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