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号提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62    更新时间:2019/7/28

政协第十二届紫阳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案

12

 

    题:关于创新发展紫阳民歌的提案

提 案 者:杨银波(新疆喀什大学)18299869336    

    由:民歌,是人民之歌。有人的地方就有民歌,因为历史渊源、人口构成、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区域就形成自己独有的民歌音调。紫阳虽处于秦巴腹地、山高路险,但一江汉水勾连东西,其民歌既有土著特征,也有外来风格的融入。整体上看,紫阳民歌属于南方色彩,任河一线偏于西南一带的巴蜀高腔,汉江沿线偏于东南一带的南方小调。

紫阳民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作薄弱,近三十年来对紫阳民歌进行系统的挖掘、梳理、整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的工作还不到位,培育民间自发传承土壤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理论研究滞后,从音乐学角度进行的学术研究很少,现有成果的整合度不高,成果利用转化率低;紫阳民歌缺乏创新环境,缺乏激励推广新作品的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紫阳民歌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新时期紫阳民歌发展应该避免过去依靠“一首歌”、“一个人”突然蹿红的现象,走更加务实、理性之路。为此建议:

    议:

一、解决“人”的问题。资源整理、理论研究、创新发展、演奏演唱都需要专业人才。然而,依靠财政供养专门从事紫阳民歌演唱、演奏、研究、创作的专业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不仅养不起,也留不住人。因而,“人”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需要引进“领头羊”式的人物,这个人必须对紫阳民歌有深入的研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洞悉当代音乐发展趋势,能够宏观地把控紫阳民歌的发展路径,充分整合县内外的各种资源与人才,合理培育文化土壤与人才成长环境,切实将紫阳民歌带上一条符合县情、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拓宽传承渠道。民歌原本产生于乡野田间、依附于土地,只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才能滋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虽然民歌产生的很多原生环境已经消失,但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活动依然在延续,民间的班社艺人正是依附于这样的文化空间得以生存,民间自发的传承氛围浓厚,在政府层面要倡导这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三、建立数字资源库。组织一次全面的民歌资源搜集、整理与分类,充分整合现在能够搜集到的和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集图片、曲谱、音视频、文字于一体的紫阳民歌资源库,完善紫阳民歌资源台账,厘清民间传承谱系。

四、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本人一直关注着紫阳民歌的研究动向,迄今为止,除了本土作者的各种理论著述外,在中国知网系统能够搜索到与“紫阳民歌”相关的学术成果70余篇,其中不乏一些优秀成果。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已有成果进行整合利用,部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应该被文化部门采纳利用,实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借助紫阳民歌在全省的影响力,举办“紫阳民歌学术研讨会”或是“紫阳民歌传承发展高峰论坛”,汇集业内精英共同为紫阳民歌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汇集理论成果。

五、培育创新环境。好作品的出现既具必然性,又具偶然性,这需要量的积累,再伟大的作曲家也不能保证其每一首作品都是精品,事实证明,培育一个良性的创新环境和科学的创新机制是推出优秀作品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设立紫阳民歌创新基金。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扶持新作品,该基金面向全省发布公告,广泛征集作品,通过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遴选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进行扶持包装与演出推广;二是举办全国性的歌曲征集活动。围绕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如“茶歌紫阳”、“山水紫阳”等面向全国进行歌词与歌曲的征集,以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高金额的奖项设置,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在全国进行宣传,一方面能够征集到优秀的词曲作品,另一方面活动本身也是紫阳民歌在专业圈里的影响力扩散;三是定期举办原创紫阳民歌大赛,或是在民歌大赛中设置原创作品奖,广泛吸引本县以及全省的音乐创作者参与其中,培育创新大环境。

二是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通过民歌剧进行舞台艺术类项目申报,可以从传承角度申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也可以申报歌舞类节目等等,一旦获批,不仅可以得到经费扶持,还能提升紫阳民歌在全国的影响力。

审查意见: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办理。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