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关于全县夯土墙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县政协办公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847    更新时间:2019/7/2

 

关于全县夯土墙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大夯土墙建筑技艺的研究、推广、应用,不仅是盘活农村宅基地和夯土农房资源的重要举措,还对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政协紫阳县委员会2019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县政协办于20194月组织调研组分别赴四川省凉山州、成都市郫都区、锦江区等地以及本县汉王、界岭等镇就夯土墙建筑技艺的传承发展及推广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传统夯土墙建筑在我国应用久远、分布广泛,其建筑技艺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建筑智慧。运用夯土墙技艺修建房屋不仅能有效解决多山地区、高海拔地区、贫困地区建筑材料运输困难及资金不足等困难,还兼备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节能环保等优点。尽管夯土墙建筑在采光、防雨、强度等方面存在缺陷,但从当今生态文明发展和乡土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传承保护价值。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机开始,欧美国家便将夯土墙建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对夯土墙建筑技艺、材料的改良和现代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大量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夯土墙建筑相关工艺、工具、材料、施工规程十分成熟。我国对夯土墙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1980年。得益于一些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探索,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乡村旅游的兴起,现代夯土墙建筑技艺有了用武之地,所修建的夯土墙建筑无论抗震性、节能性还是美观性、实用性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其中一些经典案例还获得了国内外建筑大奖。如中央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王澍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等。还有夯土墙改造成功案例,如浙江富阳文村民居改造项目、杭州法云安缦酒店等。

我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山大坡陡的自然条件,在过去农民居住的大多是夯土墙,全县17个镇均有分布。按照房屋外形分类,大致分为屋顶加盖板石和屋顶加盖泥瓦两种类型,基本布局有单户独建、多户联建等。

随着时代发展和城镇化加快,紫阳本地对夯土墙建筑的需求大幅减少,掌握夯土墙建筑技艺的工匠也越来越少,处于技术断代,濒临失传的现状。据走访了解,目前各镇村懂修夯土墙的工匠年龄均超过60,人数约三、四百人。其中,能够熟练掌握土料选配和行墙,又能够灵活应对和决断工程中各项技术难题,如墙体缩水走样、倾斜开裂等问题的工匠更少。年轻人群大多搬迁居住于砖混房或平房,很少有维护夯土墙房屋的经验,相关技艺传承与创新近乎停滞。

二、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局限。夯土农房这一建筑形式源于乡村,但部分村民对其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在土房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再接受类似的建筑,是一种生活的倒退。另外,人们对现代夯土墙建筑及相关技艺缺乏认知,认为现代夯土墙建筑多多少少也会有传统夯土墙建筑的缺点,如外形粗糙、抗震性差、漏风漏雨、室内阴暗潮湿等,行业前景不明,学习相关技艺没有前途。

(二)技艺存在缺陷。传统夯土墙建筑技艺缺少增强房屋设计、施工、质量安全、抗震设防等技术规范,主要存在三类突出问题:一是院落与房屋布置不合理。房屋布局混乱、设计简单,房间内采光、通风条件差,房屋高度及开间限值不满足现代人要求等。二是施工粗糙。房屋地基处理难度大,无地圈梁和混凝土地面,房屋基础不牢靠;瓦与椽子无固定措施,瓦片容易脱落漏雨;土料含水率忽高忽低,导致墙体密实度差等。三是房屋整体抗震性能低。无框架结构,墙体之间无可靠连接,再加上夯土墙体自身强度差,导致房屋整体抗震性差,如遇地震时墙体易外闪, 造成房屋垮塌。

(三)基础研究不足。从整个调研了解情况来看,各地主要有少数高校师生以传统建筑保护为课题在作研究,个别建筑公司也加入其中。虽然我县在2018年将夯土墙建筑技艺(“紫阳县修土墙房子”)列入紫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红椿镇盘龙村余德贵、东木镇月桂村王武明两人,选为紫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土墙房子”代表性传承人,但总体上看,人们对夯土墙建筑及相关技艺了解不多,相关部门对夯土墙建筑技艺的研究不足,对夯土墙建筑历史、艺术价值、工匠技艺及科学价值等缺乏基础性研究,难以开展相关技艺传承与创新。

(四)技艺推广困难。一是目前从事夯土墙建筑工作的工匠普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传授技艺都是手口相传,缺少详细记载资料。二是绝大多数工匠无法完成标准工程设计绘图,只有极少数专业设计单位具备或掌握夯土墙建筑技艺,使夯土墙建筑技艺传承难以为继。三是修建夯土墙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工作较辛苦,本地年轻劳动力大多选择学习修脚足浴等技艺,极少会进入这个行业或学习相关技艺。

(五)技术标准不健全。一是目前现代夯土墙建筑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在工程造价方面难以控制。二是夯土墙建筑在施工方面需要处理防水、防火、防潮、防漏、采光、抗震及内部装修等问题,给建筑施工带来一些不便。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群众思想观念。考虑在有条件的村落建造一些具有现代夯土墙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让当地村民切身感受到现代夯土墙建筑的优点,以此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如在汉王镇农安村二组竹园嘴修建开心农场,在农安村六组张家垭修建五马乡农会纪念馆。在展现原生态建筑的同时,着重展示墙体构造、板石屋顶、抗震地基、地下管网等,向他们诠释现代夯土墙建筑技艺的创新应用,改变人们对夯土墙的老旧印象。

(二)改进传统建筑技艺。一是改进地基修建。以三开间、单层农房为例,地基深挖不少于1m,以见硬石土老底为准;采用毛石浆砌基础,每侧宽出墙面5cm。基础最底层选用大块料石, 大面向下 放平放稳后, 灌水泥砂浆,离墙50cm处采用地圈梁混凝土地面构造,并预埋排污管网。二是改进土料准备。土料选用生土,拌和前应过筛, 剔除或砸碎干硬土块,并加入专用粘合剂或重量比为6% -9% 的熟石灰搅拌均匀;在土料拌和过程中适当洒水,含水率严格按“手握成团, 落地开花”控制。施工中,还应尽量做到土料随拌随用,不宜搁置太久。如土壤干湿强度适宜且无杂质的,不需要加入石灰和过筛,可直接使用。三是改进墙体构造。夯土墙厚度应为400-500mm,墙体高厚比控制在 10以内。在墙角及内外墙交接处设置竖钢筋或竖木柱, 其中木柱稍径不小于 120mm,优先选用杉树、松树等木料,增强抗震防倒性能;夯土墙上下层接缝处放置细木棍、竹片等横向筋条, 利用拉结作用增强墙体整体性,防止开裂;楼扶用杉树、椿树或松树,楼扶表面盖木板,隔热、防尘、储物。四是改进屋顶构造。将檩子木满搭在横墙、山墙上, 两两用卯榫固定;将椽子固定在檩子木上,椽子上铺设木板,木板上铺塑料布,采用层叠法将紫阳板石均匀钉铺在塑料布上,增强屋顶隔热、防漏性能。檩子木、椽子等表面可刷桐油,增强木料防虫、防腐性能。

(三)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依托职业院校和专业机构,整合专业人员,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给予一定的资金,以振兴乡村文化为课题,收集、整理夯土墙建筑的技术资料、墙板、墙槌和扇板等,建立规范的信息档案,并对年龄较大的传承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的夯土墙建筑进行图像和影视资料建档,为今后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四)发展专业技能培训。一是尝试将掌握夯土墙建筑技艺的人才培养纳入到本地职校培训计划,通过政府扶持,研究出一套上手快、操作性强、简单易学的培训方法,开展农民短期技能培训。二借鉴现有的农房建筑标准,依山就势,结合当地民居风貌特点,编制发布设计施工指引图集,印制夯土三合院、四合院、二层楼房、单栋房屋等特色民居、民宿案例,指导和规范农民自主建设。

(五)减少项目建设成本。在村民中培养一批小而专的本地夯土建筑队伍,发动农民参与。聘请工匠现场教学,指导和引领村民以互学互助的方式自主修建现代夯土墙,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又通过“以建代训”的方式,培训一批懂现代技术的夯土工匠。

(六)探索制定地方标准。建议由县住建局牵头,组建由设计院、建筑公司、工程专家、民间工匠等组成的现代夯土墙建筑推广组织,参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学习借鉴外省市经验,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材料、地理气候条件,制定地方性现代夯土墙建筑工程标准,引导该行业向专业化、美观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质量监管方面,通过总结现代夯土墙建筑技艺、技术质量控制指标和参数,建立一套“建前能审核、过程可检查、竣工能验收”的现代夯土墙建筑技术质量监管体系。

(七)用好用活政策资源。一是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陕南移民搬迁和宅基地腾退工作,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夯土墙房屋进行一次摸底排查,对主体牢固、有修缮利用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夯土墙房屋进行保护和利用。二是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等单位密切合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建造现代夯土墙房屋的政策。在乡村旅游示范村修建民宿和家庭农场时,必须采用现代夯土墙建筑。三是结合紫阳特色民居建筑模型,抢抓乡村规划机遇,修建一批村文化馆、游客接待中心、祠堂、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让人们充分体验到“夯土墙、板石房、听民歌、品茶香”的紫阳乡土味道。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