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突破发展看紫阳:让30万农民富起来
作者:张教志 叶 飞    文章来源:紫阳政府网    点击数:3152    更新时间:2008/10/9

    

 

 

  十月,秋收刚过的紫阳,翠绿的茶园铺满山野,金黄的玉米在秋阳里耀眼生辉,人们又在筹备下一轮的播种。
  一方面不断完善措施,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一方面突出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产业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升级,该县30万农民犹如插上了增收的双翼,生活水平步步攀高。
  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到“一人创业,带富一方”,紫阳的劳务经济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紫阳县高滩镇白鹤村农民贾耀全,继去年捐资40万元为村上新建小学后,年初又返回家乡投资200万元,雇佣民工数十人,搞起规模化生猪养殖,开始新一轮创业。

昔日“孔雀东南飞”,如今演绎“凤还巢”。

  在紫阳的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下,一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经营管理能力,有一定积累资本的劳务产业大户开始回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在带回大量资金的同时,还带回外面的新技术、新思路、新观念,形成该县新一轮招商热、投资热和创业热。
  该县联合乡的王清润、汉王镇的王章应、界岭乡的刘美松为家乡的希望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捐款都在10万元以上;班桃镇的李维清成为远近有名的循环经济产业大户;蒿坪镇的邱双赞先后投资800多万元修"小康路"、"致富桥",建农贸市场,创造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300多个劳动力就业
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到“一人创业,带富一方”的乘法。紫阳的劳务经济历经多年发展,开始步入提质、增效、转向的新阶段。
   2002年以来,紫阳县着力将70%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连年都有超过8万人次农民走出深山,五湖四海淘金追梦,劳务收入超过4亿元,
  连续举行大型劳务招聘会,吸引珠三角、长江三角等地区的企业纷纷报名参加。利用东西部对口交流的协作机制,和输出输入两地劳动保障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本省兄弟县区的互动交流机制,紫阳先后在江苏金坛、新疆喀什、广东河源、福建秀屿,及天津、宁波等地建立劳务基地。
  在25个乡镇均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城区4个社区成立社区工作站,在全县212个村委会和216名劳务产业大户中聘请劳务信息联络员,紫阳建立了全县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台帐。三年来,该县先后26次组织维权工作组到广州、福建、山西及周边城市看望务工人员,协调劳资关系,追讨工资、处理各类事故,为民工挽回986万元的经济损失。
   以提升技能,增加收入为核心,紫阳初步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示范,行业部门为主体,乡镇站所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整合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项目,仅今年已培训21000余人次,劳务输出开始转向以质取胜。 
  从2000年到2007年,在“输出去”和“请回来”的双向流动中,紫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将近一倍,劳务收入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由40%增加到63.8%,占农业总产值的1/2和GDP的1/3。

  走集约经营、强村大户发展之路,以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紫阳农业生产效益的途径。

  6年前,紫阳红椿镇七里村集中百亩水田兴茶叶,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全村449户,就有405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全村茶园总面积已经超过2400亩,户均种茶6亩,茶叶产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40%。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劳务输出,紫阳农村耕地投产严重不足。一些种田能手和具有资金优势、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农业经营大户,却迫切希望得到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
  走集约经营、强村大户发展之路,以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紫阳农业生产效益的途径,成为必然趋势。
  有七里村的“破冰之举”在前,系列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形式,在实践中应运而生。
  紫阳在蒿坪镇率先推行土地“返租倒包”模式”, 引进福建茶叶老板陈瑛丽在该镇建起了闽秦茶场,租赁70亩水田种茶,农户在获取地租的同时,又在茶场打工创收,带动全镇新发展茶园面积1万多亩,建中小型茶叶加工厂17个,年产毛茶210吨,产值达到1260万元。

典型示范的效应犹如一轮轮冲击波,迅速扩展到全县。

  采取租赁、入股、互换、委托等方式,2007年以来,贾耀全的家乡高滩镇集中在白鹤、百坝两村规范化种植魔芋3000亩。和蒿坪镇紧邻的双安乡集中连片发展基地桑园300亩。该县最边远的界岭乡发挥高寒山区优势,集中规划中药材基地200 亩。闽秦茶厂租赁农户土地面积,也由最初的70亩扩展到380亩。类似的大户租赁土地在100亩以上的全县现有10户。
  由零散到集中,由自发到自觉,紫阳全县以租赁、互换、转让、乡村统一操作和购买土地使用权等形式,围绕绿色主导产业流转土地总面积达2.72万亩。合理有序的流转,让外出农民不再被承包的土地牵绊,促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由此,大面积的一村一品升级为一县一业,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6万亩, 20个茶叶基地乡镇中,有6个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156个茶叶专业村中,有43个人均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吸纳近10万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链环中。

思想的解放,生产关系的松绑,换来生产力的强劲迸发。

  今年上半年,紫阳农业总产值完成4.84亿元,同比增长8%。全县春茶总产量达1668吨,实现茶叶综合收入2.03亿元,较去年增长31.8%,茶农收入净增2100万元。
  三年来,紫阳农民纯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民年收入超过2200元。
   风正好加力,富农当其时。
  一组组数据,也许最能展现紫阳农民今天的新生活。
   紫阳农调队工作人员介绍,紫阳全县共有农业人口31.2万人,农村劳动力15.8万人,剩余劳动力占49.8%。2003年以来,全县劳务输出近40万人次,总收入逾2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在1000元以上。
  与劳务输出相辅相成,渐成规模的土地流转,则成为该县涉农主导产业强势崛起的“推进器”。如今,以茶、桑、桔、魔芋、药材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达到30多万亩。包括富硒系列加工商品,总产值达到2.5亿元。
  紫阳抓农村富裕劳力就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抓农村主导产业建设,从一家一户小生产到集约资源大发展,成效渐显,全县超过50%的农户推倒土墙房,搬进了砖混房。
  统计资料显示,三年来,紫阳农民纯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上半年实现1069元,同比增长22.9%;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民年收入超过2200元。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