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发展看紫阳之集约经营促主导产业崛起 |
作者:叶飞 文章来源:紫阳政府网 点击数:3282 更新时间:2008/9/24 |
|
|
|
6年前,紫阳红椿镇七里村率先将百亩水田集中起来兴茶叶,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如今全村449户,就有405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全村茶园总面积已经超过2400亩,户均种茶6亩,茶叶产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40%。 七里村兴茶的历程,只是紫阳绿色产业建设过程的一个缩影。 最近几年来,由于大面积的劳务输出,紫阳农村耕地投产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一些种田能手和具有资金优势、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农业经营大户,迫切希望得到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这又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广大的买方市场。 走集约经营、强村大户发展之路,以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山区农业生产效益的途径,成为当务之急。系列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形式,在实践中应运而生。 紫阳在蒿坪镇率先推行土地“返租倒包”模式”。 引进福建茶叶老板陈瑛丽在该镇建起了闽秦茶场,租赁了70亩水田种植茶叶,第二年该镇茶农的鲜叶价格就飞涨到40元。现在全镇新发展茶园面积1万多亩,建中小型茶叶加工厂17个,年产毛茶210吨,产值达到1260万元。 在这种大背景下,紫阳焕古镇陆续采取租赁、入股、互换、委托等方式,在3个村协调800亩好田好地建丰产密植茶园。红椿镇如法炮制,茶园面积从2002年的6000亩,迅速扩展到2007年的22000亩,年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在镇域产业经济中占比达70%。 生产关系的松绑,换来生产力的强劲迸发。合理有序的流转让外出农民不再被承包的土地牵绊,不仅能促进劳务输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2007年以来,高滩镇集中在白鹤、百坝两村规范化种植魔芋3000亩。和蒿坪镇紧邻的双安乡集中连片发展基地桑园300亩,该乡闹河村户均养蚕5张,收入3500元。该县最边远的界岭乡发挥高寒山区优势,集中规划中药材基地200 亩。闽秦茶厂租赁农户土地面积也由最初的70亩,扩展到380亩。类似的大户租赁土地在100亩以上的全县现有10户。全县以租赁、互换、转让、乡村统一操作和购买土地使用权等形式,流转土地总面积达2.72万亩。 和红椿这样的茶叶大镇催生过程相类似,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规范管理,紫阳茶园总面积达到16万亩,累计新建密植丰产茶园8.5万亩,精品示范茶园3500亩。20个茶叶基地乡镇中,有6个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156个茶叶专业村中,有43个人均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新建名优茶加工厂124个,有近10万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行业。 2003年以来,连续5年紫阳茶叶农净增收入超过1500万元。今年上半年,紫阳农业总产值完成4.84亿元,同比增长8%。全县春茶总产量达1668吨,实现茶叶综合收入2.03亿元,较去年增长31.8%,茶农收入净增2100万元。 大面积的一村一品,撑起了紫阳的一县一业,成为紫阳农民增收的动力源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