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初识陕西的“短篇王”
作者:冯汶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906    更新时间:2008/9/24

  2006年元月的一天,我有幸见到了人称陕西的“短篇王”的一位著名作家,他就是冯积岐先生。
  
冯积岐那时正在凤翔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我是在凤翔县委大院见到他的。
  
冯积岐是省作协专业作家,宝鸡市岐山县人。创作20多年来,他已发表200多部短篇小说,30多部中篇小说和4部长篇小说,尤其是他在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显著,例如他的短篇小说《去年今日》、《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等多篇作品曾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名刊转载。由于他在短篇小说方面的 创作成就突出,故而他被誉为陕西的“知篇王”。
  
在凤翔挂职期间,冯积岐一边干着繁忙的行政工作,一边忙着创作。挂职期间,他至今已出版了三部书,一部是11万字的散文集《挂职日记》,另两部是25万字的短篇小说集《刀子》和长篇小说《村子》。
  
《刀子》和《村子》出版后,在文坛产生的巨大反响超出了作者的预料,尤其是长篇不说《村子》,这是一部写农民精神变化的长篇力作,历时5载,修改达16次之多,可谓呕心沥血。《村子》叙述的是1979年到1999年20年间发生在关中西府某村几个家族里的故事,作者的笔墨没有着点于“典型事件”和很刺激的故事,而是极力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和文化冲突,意在探讨农村里的地主文化、绅士文化乃至伦理文化崩溃或削弱之后,中国的农村文化支撑点在何方,究竟需要什么文化做支撑的人物。
  《村子》是农民的安居之地,也是灵魂的栖息之地,它一改作家以往西化的结构方式和句式,使用较平实的短句式,显得节奏明朗,简洁有力,充分彰显了冯积岐短篇小说的特色,这是一部难得的小说精品,故而甫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全国文艺界的关注。
  
冯积岐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高高的个子,瘦瘦的额头,刀刻的脸上棱角分明,眼角已爬上了细细的皱纹,他的脸很幽默、很可亲、也很男子汉,由于同是西府人的缘故,冯积岐和我的谈话很随和,也很亲切,这也缘于他原本也是个健谈的人。
  
我首先问他为什么主要操作短篇小说?他诚恳地说:“我是很喜欢短篇的。短篇小说带入了作者几乎全部的智慧,才情和体验,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好的短篇的意蕴会使你回味不尽,惊叹不已。这也是我常常渴望所能企及的。不过,操作短篇虽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这就好像奥运会上的田径运动员赛跑,得个万米长跑冠军不容易,而得了一百米短跑冠军也不容易。”他的这些话听起来轻松,但过后思量却十分的沉重。
  
我又问他20多年来为什么只挖农村题材这一口“井”,创作的小说题材几乎全部是农村的?冯积岐说:“我认为,一个好作家就必须有一个牢靠的支点,这就是精神向度,虽然我现在生活在城市里,但我写作的背靠点却是我的故乡。那是关中西府一个平凡而美丽的乡村,我在故乡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伤感的少年和青年中最艰难的岁月,感受和体验了我以后未曾感受和体验的人生的多汁多味。我只能在这个背靠点上开掘,它是我精神扎根的土壤,是我写作的源泉。我力图从这个背靠点上透视我们的农民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当然,至于我做得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听完他的这些话,我忽然想起了他的名字“积岐”,他是宝鸡市岐山县人,他就是以岐山这块故乡的沃土为根据地,原积而薄发,执著追求,笔耕不辍,才从一个岐山的农民作者奋斗成了陕西的“短篇王”,奋斗成了蜚声当今中国文坛的大腕级人物。
  
我也是一名业余作者,我问他创作上主要的体会是什么?冯积岐思考了一下,说:“创作其实没有任何秘诀可言,要说有秘诀,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多读、多想、多写。多读、多写就是创作成功的阶梯。我曾经说过:文章是写出来的,是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如果说创作有灵感,那灵感往往是从笔下飞来的。有时候作家写完一篇文章连自己往往也觉得吃惊,因为那些情节、细节乃至美妙的文字并不是事先想好的。当然这些飞来之笔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作者长时期地体察、体验、感受、观察的结果。”他的这一席话,引来了我的深刻共鸣。
  
我问冯积岐,目前,纯文学阵地凄凉,处境窘迫,许多作家纷纷易帜,弃文下海,便有人预言文学将从现实生活中消失,那文学到底会不会消失呢?冯积岐坚定地说:“不会消失!文学创作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它需要作家自身具备一种宁静的创作心态,特别是在目前这滚滚而来的商海中,作家更需要的清新的意识和理性化的感情去写作、去创造。因为改革开放和建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文学,需要文学为人们提供坚实的精神价值。尽管目前有一部分作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便大多数作家仍然固守清贫,埋头笔耕,文学的前景依旧辉煌!”他的这番话,又使我对自己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坚定了几份信心。
  
我正与冯积岐交谈间,又有人来找他办事,我一看表,我们已经倾谈了一个半小时了。我知道身兼县委副书记的他十分的忙,遂起身告辞,冯积岐坚持送我到楼下,依依话别。
  
时如飞梭,两年时间过去了,冯积岐那平和待人,孜孜不倦,谦逊和蔼的仪态使我难以忘怀。尤其是他那平缓而有魅力的话语更像小溪里的流水,悄悄地浸润在了我的心田。它给了我这个初涉文坛的业余作者以许多沉甸甸的启示。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